课程类别:地方文化
课程所属:阳山镇实践所
主讲人:聂清昕
时长:00小时06分58秒
播放次数:141次
蜜桃小镇的美丽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充分体现农村特点,注意乡土...
蜜桃小镇的美丽蝶变
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“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充分体现农村特点,注意乡土味道,保留乡村风貌,留得住绿水青山,记得住乡愁。”那在我们阳山这片山花烂漫、蜜桃飘香的土地上,一个个小村庄正在悄然发生着精彩灵动的新变化。
老房屋 新民居
照片里和李书记交谈的老人叫冯仁岳,是阳山镇北桃园村冯巷的一位普通村民。今年的6月23号,对于全体冯巷村民来说是个好日子,因为他们盼了两年多的冯巷新居终于交房了。走进重建的冯巷,白墙黛瓦,木栅花窗,三层的小楼有亭台楼阁环绕,如画的村庄有小桥流水穿堂。但我想告诉你,过去的冯巷村可不这样: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屋,多是“空斗墙”建筑,多孔板、开间小、年久失修,村民自建房渐渐出现了安全隐患。
2017年,无锡市委市政府将停滞十多年的农房翻建政策“解冻”,一听到消息,冯巷的52户村民就立马集体按下了红手印,就这样,全市首个农村住房建设试点正式落户阳山。家乡巨变历历在目,乡愁印记留在了冯巷,看得到村头的家河、村尾的老槐树,摸得到用老宅地基——黄石块新砌的青石墙。老百姓住在这样的美村落,你说,他们的心里不比吃了十只水蜜桃还要甜么?
空房子 美村落
在阳山镇南桃源村,有一个自然村,叫山南头,随着村民陆续搬到镇上,村子也逐渐冷清下来。眼看着村里的空房子一天比一天破败,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就琢磨着,为什么不能把村民空置的宅基地租给投资人做民宿呢?这样既能增人气又能富口袋。2017年,山南头开始探索实施“三权分置”,和上海一家公司合作,共同打造民宿集群艺术文化村。到了去年,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了“三权分置”,这给山南头的振兴再添了一把火,也给张谷和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民宿集群项目最先吸引到的是山南头村民刘任铠,曾经在外经商的他,成为了山南头村第一个开民宿的人。他经营了一家以禅茶为主题的民宿,到了旅游旺季,一日的营业额就可近万元。等到水蜜桃上市,坐在民宿里还能替村里做着桃子买卖,民宿周边的桃农们也不用再怕风吹日晒。接下来,山南头的民宿会一间连着一间开起来,在这个有山、有桃、有风景的小村落,未来值得期待。
旧习俗 好乡风
山南头村对面的前寺舍村,全村73户人家都姓周,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后代。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守身如莲、处世如莲是周氏一族的优良家风,蕴含在村民的言传身教中。时代在变,但是村里的习俗不变,每到新年来临时,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,主妇们也会聚在一起包团子、蒸年糕,荷花象征的和和美美,也正是前寺舍村风的真实写照。
与前寺舍一山之隔的阳山村朱村,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:由村民拟定的《村民公约》贴在中心墙上,由村民组成的党支部、理事会、监事会,责任分工,开启了“百姓问题百姓解决”的新模式。作为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,在建设过程中,朱村村民化身称职的“设计师”和“工程监理”,主动提意见、认真把质量。我的乡村我建设,我的家园我管理,我的生活我做主,乡村振兴的主动权交到了村民手中,获取幸福的主动权也就牢牢掌握在了他们手上。
介绍到这里,其实展示的也只是阳山镇乡村改革的一角:接下来,全镇美丽村、宜居村、整洁村的改造即将拉响,一村一主题、一村一产业,阳山的乡村流淌着乡愁、孕育着梦想,承载着的更是阳山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。这就是蜜桃小镇正在发生的美丽蝶变,和美丽蝶变中继续书写的奋斗故事......